銅礦礦床類型(第三頁)

4.銅鎳硫化物型銅礦

鎂鐵質-超鎂鐵質岩中銅鎳礦床既是我國鎳礦資源的最主要類型,也是銅礦重要類型之一。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7.5%。

該類型礦床成礦環境主要產於拉張構造環境,受古大陸邊緣或微陸塊之間拉張裂陷帶控制,在拉張應力支配下,岩石圈變薄甚至破裂,引起地幔上湧,而導致鎂鐵質 -超鎂鐵質岩石在地殼淺成環境侵位。賦礦岩石系列主要是超鎂鐵質-鎂鐵質雜岩,如吉林紅旗嶺1號岩體銅鎳礦、新疆黃山銅鎳礦、四川力馬河銅鎳礦;超鎂鐵質 岩,如甘肅金川銅鎳礦、吉林紅旗嶺7號岩體銅鎳礦;鎂鐵質岩,如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

成礦時代,主要是早、中元古代和中、晚古生代。如吉林赤柏松銅鎳礦床為古元古代2242.5Ma;甘肅金川銅鎳礦床為中元古代1509~1526Ma;吉 林紅旗嶺7號岩體銅鎳礦床為晚古生代231~350Ma、四川力馬河銅鎳礦床322~353Ma、新疆喀拉通克306~284Ma;新疆黃山銅鎳礦為中晚 古生代270~390Ma。

中國銅鎳硫化物礦床的成礦作用以深部熔離-貫入成礦為主,與國外同類型或類似類型有礦不同。岩體小,含礦率高。

5.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床

這類礦床是指以沉積岩或沉積變質岩為容礦圍岩的層狀銅礦床,容礦岩石既有完全正常的沉積岩建造,也包括有凝灰岩和火山凝灰物質(火山物質含量一般不高於50%)的噴出沉積建造。

對該類型礦床的命名和亞類劃分以及若幹礦床歸類在我國礦床地質界尚不一致。如在層控礦床分類中,塗光熾等(1984)將我國沉積岩銅礦分兩類:①沉積-變 質型:如古元古代的橫嶺關、中元古代的篦子溝等銅礦,早古生代的李伍銅礦;②沉積改造型:如中(新)元古代的霍各乞、東川-易門等銅礦,白堊紀的滇中砂岩 銅礦。

王之田(1988)以容礦建造結合礦床成因分類原則劃分中國銅礦類型,將該類型銅礦命為"海相沉積(變質)岩型"(包括中、新元古代冒地槽環境成礦 的東川、易門、通安、霍各乞、炭窯口、胡家峪、篦子溝)。

《中國礦床》(1989)提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將該類型礦床命名為"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床",並 按容礦圍岩性質劃分三個亞類:①含凝灰質細碎屑岩建造型銅礦床;②碳酸鹽岩建造型銅礦床;③陸相含銅砂岩型銅礦床。芮宗瑤等(1993)以容礦岩石為基 礎,兼顧成礦環境、礦床成因等,提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將該類型礦床劃為"與沉積岩有關的銅礦床",並分為三個亞類:①海相雜色岩型銅礦床;②陸相雜色岩 型銅礦床;③海相黑色岩系型銅礦床。

上述各家的分類,盡管亞類劃分和命名尚不一致,但對這類礦床總體上都劃歸是沉積岩容礦,或稱之為與沉積岩有關的銅礦床,即以前通稱的"沉積(變質)岩型" 銅礦。這類礦床從國內外若幹礦床實例來看,一般規模較大,品位較富,伴生組分亦多,礦床經濟價值巨大,也是我國銅礦主要類型之一,探明的儲量占全國銅礦儲 量的8%。其中,海相雜色岩型銅礦占4%,海相黑色岩系型銅礦占2.5%,陸相雜色岩型銅礦占1.5%。

海相雜色岩型銅礦床(《中國礦床》稱碳酸鹽岩建造型銅礦 床)。主要產於康滇中元古代昆陽裂穀環境,有代表性的礦床為雲南東川、易門等銅礦床。這類礦床主要地質特征是,礦床產於特定的層位,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和 透鏡狀,礦石構造主要呈馬尾絲狀、浸染狀和團塊狀,礦床規模巨大,詳見下述的典型礦床實例東川銅礦田。

海相黑色岩系型銅礦床(《中國礦床》稱含凝灰質細碎屑岩建造型銅礦床)。所謂海相黑色岩系主要是指黑色細碎屑岩、粘土質岩、白雲質岩組成的岩系,含有豐富 黃鐵礦及其他金屬硫化物和有機質等。其中有一部分岩層和礦層是直接通過海底流出來的熱水化學沉積形成的,稱之熱水化學沉積岩(噴氣岩)。

這類礦床主要成礦特征是:成礦時代主要為中元古代,成礦環境主要為裂穀或裂陷槽;容礦岩石為海相細碎屑岩-粘土岩-白雲岩,通常黑色;礦體形態多為層狀、似層狀,產於較固 定的層位;礦石建造主要是銅和銅多金屬礦組合。代表性的礦床有山西中條山蓖子溝、胡家峪銅礦床和內蒙古狼山地區的霍各乞、炭窯口等銅鉛鋅礦床。

蓖子溝、胡家峪等礦床的含礦層位,位於中元古界中條山群餘家山組白雲質大理岩與蓖子溝組黑色片岩之間。礦體呈似層狀和透鏡狀,礦石具有明顯的層紋狀構造。 篦子溝銅礦床的容礦岩石主要為金(黑)雲母-石英-白雲質大理岩、鈉長石-石英-白雲質大理岩和石英-白雲質大理岩。胡家峪南和溝銅礦床的容礦岩石主要為 石英鈉長岩、金(黑)雲母-石英-白雲質大理岩、鈉長石-石英-白雲質大理岩及角礫岩;老寶灘銅礦床的容礦岩石主要為構造角礫岩。

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也是中元古代海相黑色岩系型銅礦另一個重要成區,稱為狼山-渣爾泰多金屬礦帶。西部含礦岩系統稱為狼山群;東部含礦岩系統稱為渣爾 泰群。銅儲量主要集中於礦帶的西部,如霍各乞、炭窯口等銅鉛鋅礦床。礦帶的東部主要以鋅(鉛)-黃鐵礦為主,如甲生盤、山片溝等礦床。

6.陸相雜色岩型銅礦床

《中國礦床》稱陸相含銅砂岩型銅礦床。這類礦床通常稱為紅層銅礦。該類型銅礦,目前雖然探明的儲量不多,僅占全國銅礦儲量的1.5%,但銅品位較高,以富 礦為主,銅品位1.11%~1.81%,並伴生富銀、富硒等元素,有的礦床可圈出獨立的銀礦體和硒礦體,具有開采經濟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找礦前景,值得 重視勘查與開發。

目前,發現的礦床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部和南部中-新生代陸相紅色盆地(簡稱紅盆地)。主要成礦地質特征:①陸相含礦雜色岩建造具有獨特的 結構,通常下部為含煤建造,中部為含銅建造,上部為膏鹽建造;②礦床分布於供給礦源的陸源剝蝕區一側的紅層盆地邊緣;③礦體產於紫淺交互帶淺色帶一側;④ 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⑤礦體中金屬礦物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紫色一側到淺色一側礦物的變化為自然銅礦帶→輝銅礦(硒銅礦)帶→斑銅礦帶→黃銅礦帶→黃鐵 礦帶;⑥含礦層遷移特征,向盆地沉降中心方向逐漸抬高;⑦工業礦床的成礦時代主要集中於白堊紀和第三紀。

有代表性的礦床:四川會理大同廠中生代紅盆地接受 來自康滇地軸富銅陸源剝蝕區帶來的碎屑補給,在白堊紀河床相礫岩和砂岩層中形成大中型砂礫岩型銅礦。雲南滇中中生代紅盆地的北部邊緣由於得到康滇地軸富銅 陸源碎屑物的補給,因此形成了許多的砂岩銅礦,如大姚縣六苴銅礦(中型)、大村銅礦(中型),牟定縣郝家河銅礦(中型)以及清水河、楊家山、青龍廠等銅礦 床。湖南衡陽中-新生代紅盆地的南緣由於得到來自南嶺富銅富鈾陸源剝蝕區的補給,在第三系雜色砂岩中形成的車江銅礦。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相關鏈接 >>

      1:銅礦床分類

      2:銅礦地理分布

      3:銅礦資源特點


上一篇:銅礦與環境保護

下一篇:銅礦礦床的勘探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