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白銅的冶煉曆史

砷白銅是砷銅合金。這種砷白銅則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的突出貢獻。不過他們叫它"藥銀",意思是用丹藥點化而成的白銀。點化這種"藥銀"比冶煉鎳白銅要更困難,而且很容易中砷毒。因此煉丹家們為取得這項成就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砷白銅是用砷礦石(砒石、雄黃等)或砒霜(As2O3)點化赤銅而得到的。銅中合砷小於10%時,呈金黃色,煉丹家稱其為"藥金"(即砷黃銅);當含砷量等於或大於10%時(砷白銅),就變得潔白如雪,燦爛如銀,稱為"藥銀"。

冶煉砷白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初期,是同煉丹術同時興起的。據宋人撰《席上腐談》記載:漢景帝時在茅山修煉的三位煉丹大師三茅君因丹陽(今安徽宣城一帶)遭天災歉收,於是以煆砒粉點化丹陽所產之銅為銀,以救饑民。所以後來煉丹家們就稱這種"藥銀"叫"丹陽銀"。

早期,我國的砷白銅冶煉利用雄黃或雌黃點制成,大約在東晉,中國開始煉制砷白銅,即所謂"點白"。晉代著名煉丹大師葛洪在《抱樸子•金丹篇》中明確記載了用雄黃點化銅為"黃金"。南朝齊梁時期的醫藥大師陶弘景在其《名醫別錄》中也提到"雄黃得銅可作金""煉服之法皆在仙經中。"

葛洪、陶弘景所得到的大概都是含砷量較低的砷黃銅,煉丹家們所說的"雄黃金"可能就是指它。這時期的《神仙養生秘術》等著作中還提到了點銅為"白"的丹藥配方,但用藥比較複雜。

隋代開皇年間有位名叫蘇元朗的煉丹家,號青霞子,曾學道於句曲(茅山),自稱得到過司命大茅君的真秘。他曾撰《寶藏論》一書,其中記載了用砒霜可以"點銅成銀"。第一次提出了用砒霜點白銅,這是砷白銅冶煉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

唐肅宗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有位煉丹家,道號金陵子,他撰寫了一部《龍虎還丹訣》,有一篇《點丹陽方》,詳盡介紹了點化砷白銅的方法:"取前件霜,每二兩點一斤……丹陽(指紅銅)可分作兩堝,每堝只可著八兩,多少為得所乍可,已下不可過多,又不可少,少則堝中幹。每一兩藥分為六丸,每一度相續點三丸。待金汁如水,以物直刺到堝底,待入盡,即以炭攪之,更鼓三二十下。又投藥,如此遍遍相似,即瀉入華池中,令散作珠子,急用柳枝攪,令碎,不作珠子亦得。又依前點三丸,亦投入池中。看色白未,若所點藥不須,將火燒卻,其物即不白,更須重點一遍,以白為度。"

從中可得知,金陵子是先將雄黃升煉成砒霜,然後把後者作成小丸,逐個投到熔化的銅汁中,用炭不 斷攪拌,直到銅汁變白為止。在此過程中,As2O3先被炭還原成單質砷,立即溶入銅中,於是逐步生成了砷白銅(Cu3As)。有人根據這段記載進行了模擬 實驗,成功地煉出了含砷9.92%的砷白銅。

這個記載說明我國煉丹家在唐代中葉點化砷白銅的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但它長時期為煉丹家的真秘,師 徒相傳,對外絕密。最近在青海都蘭熱水吐蕃墓葬中還發現了唐代中晚期的砷白銅實物,是一件含砷15.8%的銅鏃。這表明砷白銅在唐代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應 用。

宋代《春諸紀聞》卷十中載有一段"丹陽化銀"的故事:"薛駝,蘭陵人,嘗受異人煆砒粉法,是名丹陽者。餘嘗從惟湛師訪之,因清其藥。取藥帖抄二錢匕相語曰:'此我一月養道食料也,此可化銅二兩為爛銀……'其藥正白而加光璨,取棗肉為圓,俟熔銅汁成,即投藥坩堝中,須臾銅中惡類如鐵屎者膠著鍋面,以消石攪之,傾槽中,真是爛銀,雖經百火,柔軟不變也。"

顯然,這裏描述的是煉制砷白銅的過程,所用的藥即砒霜(三氧化二砷),利用棗肉在高溫下生成的碳將砒霜還原成砷,使其與銅生成白銅即所謂"爛銀";加入硝石、芒硝作為造渣劑,以去除化學反應生成的脫氧產物。這段記載談到煉丹家以煆砒粉化銅為白銀時,還說這是一種奇聞絕技。表明直至宋代,煉制砷白銅仍屬於煉丹家的一種"方技"。

元明以後,這種"藥銀"才逐漸為常人所知了,砷白銅的煉制方法才逐漸流傳開來。元人著作《格物粗談》就有煉制砷白銅的記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白銅出雲南,赤銅以砒石煉為白銅。"宋應星《天工開物•五金》中也說:"銅以砒霜等藥制煉白銅……凡紅銅升黃而後熔化造器,用砒升者為白銅。工費倍難,侈者事之。"都記載了砷白銅的冶煉。因砷白銅與鎳白銅外觀相似,因此在明代文獻中,常把兩種白銅相混淆。

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古代煉丹家所制出的砷白銅實物。這大概一是因為這種"藥銀"冶煉技術 只有少數人掌握,生產極少,年久失傳;二是易變質(其中砷質會逐步揮發掉,而變為棕赤色),又有毒性;三是砷白銅在市場上常常被用來冒充白銀,是違禁的, 只能在暗中少量煉制;四是煉制困難,耗資多、價錢昂貴。

我國自古就有兩個獨立發展起來的白銅體系。砷白銅是我國所特有。這一冶煉技術堪稱我國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鏈接 >>

      1:白銅的簡介

      2:鋅白銅的冶煉曆史

      3:鎳白銅的冶煉曆史


上一篇:鎳白銅的冶煉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