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酒器)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銅器中的主要種類。酒器主要可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大類。

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體側有鋬,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襠袋狀幾種;鋬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縟,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祀時盛放(牛+巨)鬯(一種香草泡過的酒)。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已發現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鴞、豕、虎等造型,鴞卣一般是器的兩側各為一個貓頭鷹形象,蓋為鴞首,器為鴞身,足為鴞足;豕卣也如此,由對稱的兩豕形象合成,足為豕蹄形。提梁卣的器身與尊一樣,飾有繁縟的雲雷紋和各種獸面紋、動物紋,並將裝提梁的系做成各種動物頭像,與厚重的器物造型相呼應,顯得雄渾而莊重。

爵,飲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作用相當於酒杯。圓腹,也有個別方腹,一側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與口之間有立柱,腹部一旁有鋬(即把手),下有3個錐狀長足。夏代爵胎體輕薄,制作粗糙;橢圓形器身,流長而狹,短尾,流口間多不設柱,平底,一般沒有銘文和花紋,偶見有連珠紋者。商早期流與口之間開始出現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鏤有圓孔,以便溫酒加火時透風。商中期後,爵演變為圓身,圓底,流口增高,多設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長並向後移,三是粗實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體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飾有饕餮、雲雷、蕉葉等精美的紋飾,鋬上端和柱上也飾有動物形象;有少數無柱而帶蓋的爵,蓋鑄成獸首形。西周前期還有一種器表鑄有扉棱的爵,往往以雲雷紋作地,飾有兩層或三層花紋,紋飾繁縟而精美。西周後期,爵逐漸消失。

角,飲酒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量很少。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制和二裏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後,角便不複存在。

觚,飲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周時期,作用相當於酒杯。造型為圓形細長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細腰,圈足外撇。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較為粗矮,圈足上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細長,中腰更細,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是上無"十"字孔。這一時期的觚胎體厚重,器身常飾有蠶紋、饕餮、蕉葉等紋飾。西周後期。觚逐漸消失。

方彝

盛酒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也有少數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狀。方彝的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凸起的扉棱,全器滿飾雲雷紋地,上凸雕出獸面、動物等紋樣,給人以莊重華麗的感覺。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於底部。在河南安陽婦好墓曾出土一件長體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橫長兩倍丁縱長,有斜肩,猶如兩個方彝之組合,故人稱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線狀,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見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與底部一樣大小,此為方彝的最後形式,流傳較少。

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有流和鋬,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尾為鋬,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大型食器與水器。流行於春秋時期,戰國秦漢也可見到,用途與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器形為圓形,折肩,深腹,平底,雙環耳或獸耳。多數帶蓋,有底設三足的。器身多飾有春秋戰國時流行的銅器紋樣,亦有少數為素面。

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尊與彝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開始專指一類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長頸,圓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帶"十"字孔,主要是圓體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帶肩,肩上多飾有數個圓雕獸頭;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觚而體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寸'"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這兩種尊器表多飾有凸起的扉棱,雕鑄著繁縟厚重的蕉葉、雲雷和獸面紋,顯得雄渾而神秘。西周時,又出現了垂腹的圓尊,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線條柔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已失去了有肩的圓、方形尊和觚形尊的氣勢。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戰國期間還有犧尊。將尊鑄成牛、羊、虎、象、豕、馬、鳥、雁、鳳等動物形象,統稱為犧尊。犧尊上裝飾有各種華麗的紋飾,獸背或頭做成尊蓋,既是實用器皿,又是藝術價值極高的工藝品。

壺,盛酒器和水器。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裝酒和裝水。壺使用的年代較長,式樣也很多,大致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瓠形等。斷面為扁圓形,深腹下垂,帶扁方形貫耳和圈足的壺大多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長頸鼓腹的圓壺。西周壺除承襲商代式樣外,多設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耳多為半環耳或獸首銜環狀耳。春秋壺造型較商周壺輕巧,多為扁圓壺或方壺。許多壺蓋上端做成蓮瓣形,也有一些在壺蓋或壺身外表裝飾鶴、龍、螭虎等立體動物形象。戰國和漢代的壺由垂腹改為鼓腹,下腹部內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穩重,顯得秀麗靈巧。這一時期也有提梁壺,提梁用數十節銅鏈串接而成,便於外出攜帶。瓠形壺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造型為長頸,圓腹,腹旁有鋬,平底或圈足。壺頸向一側傾斜,形狀類似瓠瓜。

鈁,酒器,即方壺。戰國末年改稱鈁,多為素面,流行於戰國末期至漢代。造型為方身,長頸,大腹,圈足,帶蓋。少數器身有花紋,花紋不用銅器傳統圖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幾何紋飾。

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蟠龍紋和蕉葉紋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調酒。基本造型為圓腹,帶蓋,前有流,後有鋬,下設三是或四足。商周時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襠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是則多做成空心。春秋戰國時,盉口變小,腹部扁圓,流往往做成彎曲的鳥頭或獸頭狀,蹄形足較為常見,有的蹄形是做成動物形象。許多盉還加上彎曲的提梁,並用環索連結盉蓋與提梁,造型輕盈秀巧。

酒器和盛水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實用缶多為陶器,青銅缶數量很少。基本造型為圓體,大口,深腹,圈足或平底,上腹部有四環耳可套繩索,有蓋。有極個別方形缶。

相關鏈接 >>

      1:青銅器(食器)

      2:青銅器(樂器)

      3:青銅器(雜器)


上一篇:青銅器(兵器)

下一篇:青銅器(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