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兵器)

兵器是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青銅器中較多的一類,它包括戈、矛、戟、鉞、刀、劍、匕首等。

戈,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鉤殺。由戈頭、戈柲(用於手執的木、竹、銅柄)、柲冒(柲頂端的銅冒)和銅鐏(柲末端的銅頭)4個部分組成。戈頭每部分又有專用名稱。戈下部為刃,戈刃上面的長條形部分叫"援",刃與援之間的尖端叫"鋒"。戈嵌入木柲中的部分叫"內",由刃部向柲部轉折而下的部分叫"胡",胡上用於穿繩縛柲的長方形小孔稱"穿"。商代早期和中期的戈,器身短而粗,無胡,有的內有銎用以穿柲,有直內和曲內等不同形式。商代晚期至西周,部分戈開始出現胡,胡上有一穿或二穿。春秋戰國的戈,援部細長,胡上有三穿,有的內上刻有銘文或花紋。此外,春秋戰國時還有許多特殊形式的戈。

矛,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刺殺。由矛身和矛骹兩部分組成。矛身有一鋒二刃,中部為隆起的脊。矛骰即矛的銎,為直筒狀,用於安裝木、竹或藤條制作的長柲,柲的末端有銅制的鐓。商周時,矛骹的兩旁常鑄有兩個環耳。商早期矛身短而狹。商晚期、西周和春秋初期矛身寬大。春秋中期後的矛,多細而長,有血槽,有的在骹部鑄有精美的花紋,各地出土的矛數量較多。

戟,流行於商代至戰國。戟是戈和矛的合體,即在戈柲的頂端鑄有或裝上矛形尖刺,西周時期也有戈和刀的合體。戟集戈與矛的性能於一體,既可刺殺又可鉤殺,殺傷力較強。商周時的戟,戈、矛多鑄成一體,戈體和矛身均短而寬。戰國時的戟,一般為戈、矛分鑄,矛頭可隨意裝卸,戈體與矛身都較細長。這一時期,也有在戟柲上裝有兩件或三件無內戈的多戈戟,殺傷力更強。

劍,流行於西周至漢代。是隨身攜帶的短兵器,可斬可刺,由劍身、劍把兩部分組成。各部位均有特定的名稱,劍身前端突出的尖稱"鋒",中間凸起的棱稱"脊",脊兩旁從棱至刃的斜坡部分稱"從",從兩邊的刃部稱"鍔",脊與兩從合稱為"臘"。圓形或扁形的劍把稱"莖",劍把與劍身之間的相隔處稱"格",又稱"衛"、"鐔",莖末端的圓形部分稱"首"。劍鞘頂端的玉飾稱"珌",中部穿帶的玉飾稱"珥"。西周的劍短而寬,春秋戰國的劍細而長。

鉞,兵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戰國時期。鉞即是大斧,既用於實戰,也作為儀仗用具。鉞的基本形狀是長方形或方形,也有的呈月牙狀。一端有刃,另一端有穿或銎,用於捆縛或插上木制的柲。由於是儀仗用具,多裝飾精美,有的飾有人頭,有的雕鏤獸首,也有的飾有各種動物紋飾和幾何紋飾。

鏃,指用弓弩射發的箭頭。流行於商至漢代。前端有尖頭,兩側有張開的兩翼,中有凸起的棱,後有安裝木制箭杆部分的鋌。鏃各部分也有特定的名稱,尖頭稱"前鋒",中部凸起的棱稱"脊",兩側的三角形葉片稱"翼",翼的兩個銳利的邊稱"刃",兩翼尾部的尖頭稱"後鋒",後鋒與脊的連接部稱"本",脊與後部鋌的相連處稱"關",關後端的圓棍稱"鋌"。春秋中期後出現了刃部為三角形的鏃,這種鏃無雙翼,脊上等距離分布著3條窄而鋒利的刃。漢代還有一種平頭鏃,前端無鋒,呈圓棍狀,不是實用品。

匕首

匕首,即短劍,是隨身攜帶的小型近身殺傷武器。器身短而扁平,有的一面有脊,一面平,柄亦較短。許多匕首上裝飾著有時代特色的花紋,可作為斷代的依據。

相關鏈接 >>

      1:青銅器(食器)

      2:青銅器(酒器)

      3:青銅器(雜器)


上一篇:青銅器(樂器)

下一篇:青銅器(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