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的文化

中國曆史上的商代及西周時期是奴隸制社會鼎盛的時期,也是一個以青銅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時期,青銅冶鑄業曾達到很高的水平,曆史學家們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青銅時代"。在青銅時代,銅器的工藝最能反映物質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特征。楚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種區域文化,青銅文化成為構成楚文化的主體的支柱之一。

青銅禮器是楚國銅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的風俗好尚、意識形態、工藝水平、文化進程"均"蘊蓄於其中"。楚國的青銅禮器有鼎、簋、敦、盞、壺、缶)等。

鼎居青銅禮器之首。周代任何一種區域文化的銅禮器的風格,都較為生動地體現在鼎上的風貌特征上。楚國的鼎與其他各個區域文化的鼎相比,有成熟的富於個性的形態特征,稱為"楚式鼎"。在楚式鼎的造型系列中,兩種具有代表性的鼎是升鼎和於鼎。這兩種鼎從春秋中晚期開始到戰國晚期在楚國一直都很流行。

升鼎因這種鼎上銘文"[升鼎]"而得名,其特征是束腰和平底。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子午升鼎。這種風格的鼎為楚國所獨有,一般在高級貴族墓葬中發現,為楚國貴族身份的標志。楚式升鼎束腰收腹,對鼎這一產生於原始社會的三足炊煮器,曆經夏、商、周三代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傳統器形的一項最大膽的突破。這一造型樣式上的翻新,一改傳統鼎呆板、死氣沉沉的風貌,而給人一種靈巧、生動的視覺效果。鼎的造型的這一變化與楚人審美意識有著切的關系。"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人體審美中對細腰的喜愛,反映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就是束腰升鼎的產生。

商朝以來傳統鼎的形制中,只有方鼎為平底,如商代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圓鼎的器身一般采用與缶、罐、盂等器相類似的圈底。而圓形的升鼎卻空前地在以優美柔和的圓弧線為主構成的器形中,引人了方硬而富有力度的水平橫線。腹底由圓而變平,方折的口沿、底沿和耳沿,與外撇耳、蹄形足和內收的鼎腹等部位的圓弧線形成對比,剛柔相濟,使得鼎的造型賦於節奏和韻律。

在以禮樂文化為主體文化的社會中,禮器與樂器同是為禮樂文化服務的。楚國青銅樂器最具代表性的是鐘。青銅鐘分為甬鐘、鈕鐘、鎛鐘三種,按一定的先後次序組合起來,稱為編鐘。

由於戰爭的需要,青銅被大量作來制造武器。楚國出土最多的青銅後期器有劍、戈、戟、矛等。劍在各類青銅兵器中數量最大,據不完全統計,在已發掘的3000餘座楚墓中共出600多把劍。

戰國時代,隨著鐵器的長足發展以及社會的大變革,青銅禮樂器逐漸衰落,青銅的運用開始由禮樂文化轉向世俗生活。楚人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制造日常生活用品。楚人制造的最成功的銅器日常生活用品當數銅鏡和帶鉤。

楚國銅鏡獨具特色,稱為楚鏡或楚式鏡。楚鏡以其類型和數量眾多而遠勝於其它地區。據統計,出土楚鏡總數已達1000面左右,其數量遠勝於現以在中原地區出土的銅鏡。湖南長沙是當時楚國的制鏡的中心,其次則是安徽壽縣和湖北江陵。楚式鏡據其形態可分為方、圓兩種,以圓鏡為多。按鏡背的裝飾,可分為多種類型,主要有:素鏡、純地紋鏡、花葉鏡、山字鏡、菱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透雕鏡、彩繪饒。其中山字鏡、菱紋鏡、透雕鏡、彩繪鏡最富代表性。

山字鏡和菱紋鏡是楚國最流行的鏡類。山字鏡因鏡背以"山"字為主體圖案用紋飾而得名。根據"山"字出現的數量,分為三山鏡、四山鏡、五山鏡、六山鏡。而以四山鏡為最多。山字鏡以湖南地區出土最多,占楚墓所出銅鏡80%左右。山字鏡在中原也偶爾有發現,在河北易縣甚至更遠至朝鮮和前蘇聯境內阿爾泰山與巴澤雷克等地也有發現,可見楚銅鏡流傳之廣。

透雕鏡又稱夾層透紋鏡,由鏡面和鏡背兩塊銅片合貫而成。鏡背的透雕圖案,以蟠螭紋為主。江陵張家山201楚墓所出蟠螭紋透雕鏡,構圖勻稱,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彩繪鏡是在素鏡背上用彩漆描繪紋樣,目前主要在楚墓中出現,如信陽長臺關、湖北江陵望山楚墓都有彩繪青銅鏡出土。

帶鉤即束腰革帶上的鉤扣。在楚國貴族那裏,帶鉤不僅僅是服裝的附件,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帶鉤的選用的材質、制作精細程度以及大小都是成為判斷帶鉤價值的標准。楚人的帶鉤通常是用青銅鑄成,名貴的則是用黃(白)金打就或玉石雕刻而成的。江陵望山1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帶鉤,弧長46.2厘米,寬6.5厘米,如此之大的帶鉤,在現已出土的先秦諸國的帶鉤中可算是絕無僅有的。湖北宜城楚皇城出土了錯金嵌玉銅帶鉤,造型奇特,呈變體鱉形,並嵌有薄玉片,制作極為精致。

在長期的青銅器制造過程中,楚人不斷提高青銅器的水平,制作工藝也日趨精湛。楚人最常使用的青銅器制造工藝有陶範法、失蠟法、鑄鑲法。

陶範法是一種采用陶土制作鑄型(範)制作青銅器的方法。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中出土有兩套共26枚編鐘,在青銅編鐘表面有陶範鑄造時的鑄縫痕跡。曾侯乙墓出土19口紐鐘,同信陽楚墓編鐘一樣是采用陶範鑄成。

失蠟法是熔模鑄造青銅器的一種方法。所謂"失蠟"法,是制作一個略小制成品的粘士模型,在它上面塗上一層蠟,在蠟上雕刻花紋後,再加上一層粘士,然後進行整個加熱,蠟熔化後留下空隙,然後將青銅注入空隙。在古代希臘、埃及都曾使用這種方法鑄造青銅器。在中國失臘法有使用僅見於楚國。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銅禁和曾侯乙墓出士的尊盤,均為失蠟法鑄造,它們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采用失蠟法的青銅鑄件。經鑒定商周時期1000多件青銅器,可以肯定使用失臘法的鑄造的不過10件,均出自楚墓。

鑄鑲法是將紋飾是通過鑄造成型並通過鑄造的方法而鑲在青銅器的表面。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中出土的銅浴缶,其蓋和身均鑲有紅銅的夔龍紋和雲紋,蓋上4龍,腹部分兩組,共有18條龍。這些紅銅紋飾先采用鑄造成型,經修整後再與器物本身鑄接在一起。

相關鏈接 >>

      1:青銅簡介

      2:青銅的來源

      3:青銅的分類


上一篇:青銅的型號

下一篇:青銅的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