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礦礦床類型(第一頁)

中國銅礦具有重要經濟意義、有開采價值的主要是銅鎳硫化物型礦床、斑岩型銅礦床、夕卡岩型銅礦床、火山岩型銅礦床、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床、陸相砂岩型銅礦 床。其中,前4類礦床的儲量合計占全國銅礦儲量的90%。這些類型礦床的成礦環境各異,有其各自的成礦特征。根據芮宗瑤等(1993)、王之田等 (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類型礦床占有儲量比例依次簡述如下:

1.斑岩型銅(鉬)礦

該類型是我國最重要的銅礦類型,占全國銅礦儲量的45.5%,礦床規模巨大,礦體成群成帶出現,而且埋藏淺,適於露天開采,礦石可選性能好,又共伴生鉬、金、銀和多種稀散元素,可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其成礦特點:

(1) 成岩成礦時代較新 東部地區的斑岩銅礦屬於濱太平洋成礦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礦時代以燕山期為主。如位於環太平洋西帶外帶的贛東北大斷裂的西北側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成岩成礦時 代199~112Ma。北部地區的斑岩銅礦屬於古亞洲成礦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礦時代主要為海西期和燕山期。如位於大興安嶺隆起帶與松遼沉降帶銜接部位的黑 龍江多寶山斑岩銅礦的成岩成礦時代292~245Ma;位於額爾古納褶皺系的內蒙古東部烏奴格吐山斑岩銅礦的成岩成礦時代188~182Ma。西南部地區 的斑岩銅礦屬於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礦時代以喜馬拉雅期為主。如西藏東部地區玉龍超大型斑岩銅礦55~35Ma,馬拉松多斑岩銅礦 33.2Ma,多霞松多斑岩銅礦30.9Ma。

(2) 成礦岩石基本特征 多數礦床的成礦岩體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複式小斑岩體為主。與礦化有關的花崗質岩石主要為鈣堿性系列,其次是堿鈣性系列。其中包括花崗閃長斑岩、二長花崗斑 岩、花崗斑岩和其他花崗質岩石。與礦化有關的花崗質岩石的化學成分以SiO262%~68%的成礦最佳。岩石化學從中性→中酸性→酸性,相應的礦石建造為 Cu(Fe)→Cu(au)→Cu(MO)→Cu(Sn),岩漿分異指數對應從60%變為92%。

(3)圍岩蝕變分早、中、晚期 早期蝕變包括鉀矽酸鹽交代岩、鉀質角岩和部分鎂-鈣夕卡岩;中期蝕變包括絹英岩、黃鐵絹英岩、青磐岩和濕夕卡岩;晚期蝕變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岩、濁沸石-硫酸鹽交代岩等。

(4) 次生作用不發育 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岩銅礦石品位得到進一步富集而成為具有重大經濟意義的富礦。次生富集帶多數是形成高品位的輝銅礦礦層,開采經濟價值巨大。然而,中國 斑岩型銅礦多數礦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帶,可謂先天不足,因而多數礦床是大型貧礦,銅品位一般在0.5%左右。

2.夕卡岩型銅礦

中國夕卡岩型銅礦與國外大不相同,其儲量國外夕卡岩型銅礦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國卻占較大的比例,現已探明夕卡岩型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30%,成為我 國銅業礦物原料重要來源之一,僅次於斑岩型銅礦,而且以富礦為主,並共伴生鐵、鉛、鋅、鎢、鉬、錫、金、銀以及稀散元素等,頗有綜合利用價值。其特點:

(1) 時空分布與斑岩銅(鉬)礦相似 夕卡岩型銅礦的成岩成礦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礦化集中於170~110Ma,其次為110~70Ma。礦床空間分布, 主要產於中國東部活化拗陷帶,並常與中生代斷陷盆地伴隨而分布。大型夕卡岩型銅礦主要分布於下揚子拗陷帶的湖北鐵山、銅錄山,江西城門山、武山,安徽的銅 官山、獅子山、鳳凰山、大團山等礦區;其次是滇東拗陷帶的個舊錫銅多金屬礦田和華南褶皺系的石、廣西欽甲、湖南寶山;燕山拗陷帶的壽王墳;遼東臺隆的垣 仁;吉黑褶皺帶的弓棚子等礦區。

(2) 成礦岩體主要為中酸性花崗質岩類 如石英閃長岩、石英二長岩和花崗閃長岩的中深成相和淺成相。岩石系列屬於鈣堿性-堿鈣性系列。大型夕卡岩銅礦床的形成與小岩體及其形態有關。其岩體形態與成礦的重要性依次為蘑菇狀、箱狀、錐狀、枝叉狀和層間岩牆狀等。

(3) 圍岩岩性是形成夕卡岩銅礦床的重要條件 有利於形成大型夕卡岩銅礦床的圍岩多為泥質岩、白雲質灰岩或碳質灰岩。如中國南方大型夕卡岩銅礦圍岩為石炭系-三疊系白雲質灰岩。在膏岩層和高硫層存在地區更有利於成礦,如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一些夕卡岩型銅礦床。

(4) 交代岩系列 主要是鈣夕卡岩,其次是鎂夕卡岩。

(5) 在淺成環境中,夕卡岩型銅礦常與斑岩型銅礦共生產出在斑岩體內部為斑岩型細脈浸染狀銅礦化,在接觸帶為夕卡岩型塊狀礦石,形成"多位一體"礦化。如江西城門山和湖北封山洞等銅礦床。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相關鏈接 >>

      1:銅礦床分類

      2:銅礦地理分布

      3:銅礦資源特點


上一篇:銅礦與環境保護

下一篇:銅礦礦床的勘探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