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簡介
有色金屬(英文名稱:non-ferrous metal),狹義的有色金屬又稱非鐵金屬,是鐵、錳、鉻以外的所有金屬的統稱。廣義的有色金屬還包括有色合金。有色合金是以一種有色金屬為基體(通常大於50%),加入一種或幾種其他元素而構成的合金。
有色金屬分類:
輕金屬
密度小於4500千克/立方米,如鋁、鎂、鉀、鈉、鈣、鍶、鋇等。
重金屬
密度大於4500千克/立方米,如銅、鎳、鈷、鉛、鋅、錫、銻、鉍、鎘、汞等。
貴金屬
價格比一般常用金屬昂貴,地殼豐度低,提純困難,如金、銀及鉑族金屬。
半金屬
性質價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如矽、硒、碲、砷、硼等。
稀有金屬
包括稀有輕金屬,如鋰、銣、銫等;
稀有難熔金屬,如鈦、鋯、鉬、鎢等;
稀有分散金屬,如鎵、銦、鍺、鉈等;
稀土金屬,如鈧、釔、鑭系金屬;
放射性金屬,如鐳、鈁、釙及阿系元素中的鈾、釷等。
在曆史上,生產工具所用的材料不斷改進,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曆史學家曾用器物的材質來標志曆史時期,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到17世紀末被人類明確認識和應用的有色金屬共 8種。中華民族在這些有色金屬的發現和生產方面有過重大的貢獻(見冶金史)。進入18世紀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許多新的有色金屬元素的發現。上述的64種有色金屬除在17世紀前已被認識應用的 8種外,在18世紀共發現13種。19世紀發現39種,進入20世紀,又發現4種。
有色金屬的地位
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人民日常生活及國防工業、科學技術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材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都離不開有色金屬。例如飛機、導彈、火箭、衛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以及原子能、電視、通訊、雷達、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所需的構件或部件大都是由有色金屬中的輕金屬和烯有金屬制成的;此外,沒有鎳、鈷、鎢、鉬、釩、鈮等有色金屬也就沒有合金鋼的生產。有色金屬在某些用途(如電力工業等)上,使用量也是相當可觀的。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競相發展有色金屬工業,增加有色金屬的戰略儲備。
有色金屬的開采
有色金屬工業包括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冶煉和加工等部門。礦石中有色金屬含量一般都較低,為了得到1噸有色金屬,往往要開采成百噸以至萬噸以上的礦石。因此礦山是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礎。有色金屬礦石中常是多種金屬共生,因此必須合理提取和回收有用組分,做好綜合利用,以便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許多種稀有金屬、貴金屬以及硫酸等化工產品,都是在處理有色金屬礦石或中間產品以及礦渣、煙塵的過程中回收得到的。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通常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其中含有多種有用組分,有時含有有毒物質,一些有色金屬也具有毒性。因此,在生產有色金屬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