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銅礦簡介
藍銅礦化學組成為Cu3【CO3】2(OH)2、晶體屬單斜晶系的碳酸鹽礦物。在中國古稱石青。晶體呈柱狀或厚板狀,通常呈粒狀、鐘乳狀、皮殼狀、土狀集合體。深藍色,玻璃光澤,土狀塊體為淺藍色,光澤暗淡。解理完全或中等,貝殼狀斷口。摩斯硬度3.5~4,比重3.7~3.9。與孔雀石緊密共生,產於銅礦床氧化帶中,是含銅硫化物氧化的次生產物。藍銅礦易轉變成孔雀石,所以藍銅礦分布沒有孔雀石廣泛。大量產出時可作為銅礦石利用;質純色美的可用於制作工藝品的材料;粉末用於制作天然藍色顏料。此外,還可作為尋找原生銅礦的標志。
藍銅礦石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中國古代稱為"綠青"、"石綠"或"青琅玕",是一種古老的玉料。藍銅礦石是含銅的碳酸鹽礦物,化學成分為Cu2[CO3](OH)2,CuO71.9%,CO219.9%,H2O8.15%。屬單斜晶系。晶體形態常呈柱狀或針狀,十分稀少,通常呈隱晶鐘乳狀、塊狀、皮殼狀、結核狀和纖維狀集合體。具同心層狀、纖維放射狀結構。有綠、孔雀綠、暗綠色等。常有紋帶,絲絹光澤或玻璃光澤,似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91,雙折射率0.25,多色性為無色-黃綠-暗綠。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性脆,貝殼狀至參差狀斷口。遇鹽酸起反應,並且容易溶解。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開采了蘇伊士和西奈之間的礦山,利用孔雀石作為兒童的護身符,驅除邪惡的靈魂。在德國,人們認為佩戴孔雀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脅。中國公元前十三世紀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藝品。藍銅礦具有鮮豔的微藍綠色,是礦物中最吸引人的裝飾材料之一。
藍銅礦石是尋找銅礦的標志性圍岩蝕變的礦化,地質員在野外找礦的時候,只要看到藍銅礦(滾石或原生的),就知道附近一定有銅礦體的存在,在其附近進行更詳細的工作,能找到原生礦體。
藍銅礦的生成主要是岩石中的銅礦物的氧化產生銅綠,把整塊岩石染成了綠色,即堿式碳酸銅CuCO3•Cu(OH)2俗稱銅綠。它是淺綠色細小顆粒或是無定形的粉末,它是銅在空氣中生成銅鏽的主要的成分。這種粉末有毒,不穩定,於473K(200℃)時分解:CuCO3•Cu(OH)2=2CuO+CO2↑+H2O,分解後變成黑色的氧化銅。不溶於水但溶於酸生成對應的銅鹽。CuCO3•Cu(OH)2+4H=2Cu2+CO2↑+3H2O此外還能溶於氰化物、銨鹽等生成能溶於水的絡離子。用碳酸氫鈉和硫酸銅兩溶液混合經過濾後幹燥(低溫)即得。銅綠的主要應用是制煙火、油漆、磷毒解毒劑。
藍銅礦結構性質
晶體化學
理論組成(wB%):CuO69.24,CO225.53,H2O5.23。成分相當穩定。
結構與形態
單斜晶系,a0=0.500nm,b0=0.585nm,c0=1.035nm;β=92。?20';Z=2。
斜方柱晶類,C2h-2/m(L2PC)。晶體常呈短柱狀、柱狀或厚板狀。主要單形:平行雙面a、b、c、σ、θ、v,斜方柱m、l、f、p、h、x。集合體呈致密粒狀、晶簇狀、放射狀、土狀或皮殼狀、被膜狀等。
產狀與組合
產於銅礦床氧化帶、鐵帽及近礦圍岩的裂隙中,是一種次生礦物,常與孔雀石共生或伴生,其形成一般稍晚於孔雀石,但有時也被孔雀石所交代。藍銅礦因風化作用,使CO2減少,含水量增加易轉變為孔雀石,以至孔雀石依藍銅礦呈假。
物理性質
深藍色,土狀塊體呈淺藍色。淺藍色條痕。晶體呈玻璃光澤,土狀塊體呈土狀光澤。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完全或中等。貝殼狀斷口。硬度3.5~4。性脆。相對密度3.7~3.9。藍銅礦偏光鏡下:淺藍至暗藍色。二軸晶(+)。2V=68,Ng=1.838,Nm=1.758,Np=1.730。
相關鏈接 >>
上一篇:康銅簡介
下一篇:藍銅礦的鑒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