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的鑄造遺址
各個曆史時期的鑄造遺物、遺址,在各地都有大量發現。
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黃銅制品,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刀,系青銅鑄造而非打制,它是用單範制成,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鑄件。
龍山時代,鑄造的工具漸多,也是使用單面範。隨後的陶寺遺址出土了銅鈴,采用合範法鑄成,鑄造工藝有了新的發展。
夏代二裏頭文化遺址發現有鑄造作坊,出土了陶範、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很多青銅禮器。這些禮器須用複合範才能鑄成,說明此時的鑄造工藝已趨成熟。同時,二裏頭采用陶範鑄造。同時期的山西夏縣及甘肅四壩文化則出土了一些石範,多為工具的鑄型。
商代,鑄造作坊遺址甚多,且規模遠勝前期,同時在工藝方面出現了渾鑄法和分鑄法。早商文化遺址鄭州商城有兩處鑄造作坊遺址,一是南關外,約8000平方米,上層有鑄造工場10處,有多種陶範、銅渣、熔爐,還有一處是紫荊山遺址,分布有露天鑄造場地,陶範鑄型有工具、刀、車軸頭及花紋。
晚商鑄造遺址以安陽殷墟為代表,其中花圃北地鑄銅遺址達到一萬平方米以上,發現有火燒的痕跡,有的地方甚至燒成了藍色或暗藍色,一些被燒成紅色的草泥土柱下,殘留有數個方向的灰色發亮的流道,估計是銅液的流道。另外還發現有烘烤陶範的地方。
西周時期的王朝都邑大多發現有鑄器遺址遺物,如洛陽北窯鑄銅遺址,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熔爐有大、中、小型,以中型爐最多,爐壁下緣殘留有鼓風口,可能已使用鼓風設備來提高爐溫,據檢測,熔銅爐溫為1200-1250°。陶範的器形多,包括了容器、兵器和車馬器,制範的料分兩種,一是面料,一是背料。面料比較細,堅硬,使青銅器的表面更為平整光滑,並可以做出多層次的精細紋飾,背料比較松軟,夾有砂粒、稻殼、草等。陶範上的紋飾主要為浮雕式,系用小刀在模上雕刻再翻制於範上。
西周已開始使用泥質或銅質的芯撐技術,可以保證鑄型更規整穩定,能夠鑄造出器壁很薄的青銅器。西周中晚期已能使用模、範翻制技術,同一範、模,可制造多件器物,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各個時期的遺址中發現的青銅器成分比例不大一樣,殷商時期的殷墟青銅器,一般是銅錫合金為主,而西周時期的寶雞國墓青銅器以銅錫鉛合金為主。合金成分的配比不同導致青銅性狀不同,這在《考工記》中有歸納,總結出了著名的"六齊"理論,這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青銅合金配比工藝的總結。所謂"六齊",就是青銅合金的六種配制比例,如:"六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相關鏈接 >>
上一篇:青銅的鑄造和裝飾工藝
下一篇:青銅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