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礦床分類

礦床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有開采利用價值的有用礦物聚集體。地質礦業工作者為了研究礦床的成因和開發利用則進行礦床分類。中國銅礦床分類有文獻記載的最 早是丁文江(1917)將我國銅礦床劃分為五種類型,其中將斑岩銅礦歸入浸染型銅礦,並提出山西中條山銅礦產於"前寒武紀結晶岩中",屬"低品位浸染狀礦 石"。其後,朱熙人(1935)也討論過我國銅礦類型和分布,並提出長江中下遊和雲南為我國銅礦有希望的產地。

新中國成立後,對銅礦床的分類做了進一步地 研究。1953年,孟憲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國銅礦的成礦地質條件、分布情況,提出普查勘探方向,並按工業類型將我國銅礦床分成斑岩銅礦型、黃鐵礦型、層 狀交代礦床、接觸交代礦床、多金屬含銅礦床、石英含銅礦脈、銅鎳礦床、含銅砂頁岩、自然銅礦型、鈦釩礦脈、銅鈷礦層等類型。

1957年,謝家榮對中國銅礦 床進行成因分類,劃分為岩漿礦床、表生礦床、變質礦床等三大類,進而又分6類22式。1959年,郭文魁對我國銅礦工業類型及分布規律進行研究,並按各類 型占有儲量排列,提出中國銅礦工業類型劃分為八大類:層狀銅礦(東川式)、細脈浸染型銅礦、接觸交代夕卡岩型銅礦、黃鐵礦型銅礦、脈狀及複脈帶銅礦、銅鎳 礦床、含銅砂頁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銅礦等,八大類中又按礦石建造、金屬組合、礦體形狀及產狀和礦化時代等又進一步劃分若幹亞類。

70年代以來,銅礦床的分類從單純以產狀、成因及工業類型劃分,轉向結合礦石商品價值、成岩成礦作用等綜合研究進行銅礦床分類。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於 1976年將我國銅礦床分為六大類:①與海相火山作用有關的銅礦床,進一步分為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含銅黃鐵礦型銅礦)及條帶狀浸染狀銅礦兩個亞類;②與基 性-超基性岩體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③與中酸性火山-深成雜岩或淺成侵入岩有關的斑岩銅礦;④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的夕卡岩型銅礦;⑤陸相沉積作用為主的 銅礦床;⑥與海相沉積作用有關的銅礦(層狀銅礦)。

1989年,《中國礦床》(宋叔和主編,1989)推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在前人分類基礎上,著重考慮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礦床形成的地質因素,即產出的地 質環境、控礦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礦石的經濟意義,即礦床必須在現階段能夠被開發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規模。以這兩個原則將中國銅礦床劃分為六類:①銅鎳硫化物型礦床;②斑岩型銅礦床;③夕卡岩型銅礦床,④火山岩型銅礦床,⑤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床,⑥陸相砂岩型銅礦床。至於石英脈型銅礦、自然銅礦床等,目前我國尚未發現大中型礦床,不是開采的主要對象,故未歸入本分類。

近年來,國內外對銅礦床分類趨於以容礦岩石為基礎,並考慮到礦床產出地質環境和經濟開采價值進行分類。如王之田等(1994)將中國銅礦床類型劃分為七 類,並對已知的大型銅礦床類型及地質時代占有儲量進行了統計,反映礦床類型經濟意義(表3.7.4)。芮宗瑤等(1993)也以容礦岩石為主線,兼顧成礦環境、礦床成因等將中國銅礦床分成五大類10小類,並列舉每個類型的容礦岩石、礦石建造、礦體形態、成礦作用、礦質來源、成礦環境以及礦 床實例等。

相關鏈接 >>

      1:銅礦簡史

      2:銅礦資源狀況

      3:銅礦資源特點


上一篇:銅礦簡史

下一篇:銅礦的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