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白銅的冶煉曆史

雲白銅(鋅白銅)的冶煉曆史

白銅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中的傑出成就,我國古代把白銅稱為"鋈"。《舊唐書•輿服志》載:"自餘一品乘白銅飾犢車。"也就是說唐代時規定,只有為一品朝臣拉車的牛身上,才能用白銅作為裝飾品,表明白銅在唐代相當貴重。這裏所說的白銅當是鋅白銅而非砷白銅,因為鋅白銅抗腐蝕,適於裝飾牛車,而砷白銅性質不穩定,時間長了會因砷的揮發而漸漸變為黃色。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白色的銅合金統稱為白銅;這包括三種銅合金:一是含錫很高的銅錫合金,如被稱作白銅錢的"大夏真興"銅錢(419~424年)和隋五銖錢,經檢驗均為高錫青銅,不含鎳。又如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一批奈良時代(7~8世紀)的中國白銅鏡,經分析含錫約25%、鉛約5%,也是高錫青銅;二是含砷在10%以上的銅砷合金,即砷白銅;三是銅鋅合金即鋅白銅。三種白銅中,鋅白銅最為重要,其次是砷白銅。

雲南人發明和生產白銅,不僅在我國,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這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

古時雲南所產的白銅也最有名,稱為"雲白銅"。

至遲在公元4世紀時,雲南已有大量的白銅開采和生產。在雲南省會理至今仍有銅和鋅的共生礦,這為白銅的冶煉提供了原料。《漢書》記載:"犍為郡西南朱提山出銀",且有"朱提銀八兩為一流(王莽時所訂的銀兩單位)"之說。但據現代考察,朱提山(今四川宜賓西南)產銅、鋅而不產銀,因此"朱提銀"可能就是鋅白銅。

目前公認的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白銅記載,見於公元4世紀時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卷四。文中記道:"螳螂縣因山名也,出銀、鉛、白銅、雜藥。"螳螂縣治所在今雲南巧家老店鎮一帶。這裏富產銅礦,而鄰近的四川會理出鋅礦,兩地間有驛道相通,從資源上看,可以肯定螳螂縣所出白銅為鋅白銅。這是有關鋅白銅的最早可靠記載。

這些曆史記載說明我國雲南省很早就生產白銅,但那時是由含銅和鋅的礦石直接煉制白銅。雖然我國冶煉白銅的曆史很長,但是沒有煉得純的金屬鎳。雲南出產的砒礦,即現在礦物學上所說的"砒鎳礦"。1929年,王琎曾分析過我國一古代白銅文具的化學成分;證明其中含有6.14%鎳,62.5%銅以及少量錫、鋅、鐵、鉛等。

我國古代制造的白銅器件,不僅銷於國內各地,還遠銷國外。踞考證,早在秦漢時期,在新疆西邊的大夏國,便有白銅鑄造的貨幣,含鋅達20%,而從其形狀、成分及當時曆史條件等分析,很可能是從我國運去的。唐宋時,中國鋅白銅已遠銷阿拉伯一帶,當時波斯人稱白銅為"中國石"。大約16世紀以後,中國白銅運銷到世界各地,博得了廣泛的贊揚,它經廣州出口,由英國東印度公司販往歐洲銷售。英文"Paktong"或"Petong"一詞就是粵語"白銅"的音譯,其含義是來自中國的白銅,也就是指產自雲南的銅鎳合金。

相關鏈接 >>

      1:鋅白銅

      2:鎳白銅的冶煉曆史

      3:砷白銅的冶煉曆史


上一篇:鋅白銅

下一篇:鎳白銅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