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的造型方法

不論是幾何造型還是動物造型,青銅藝術家們都有非常自覺的美學追求,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從陶器時代開始,造型藝術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一些基本的樸實的美學原則和造型方法已經有一些實物模式,在一代代師徒的口授心傳之間,這些美學經驗得到流傳,並不斷積累和創新,才使我們今天能夠看到青銅器有如此豐富而精美的造型。而且,這些經驗對後世的陶俑、漢代石畫像、石窟藝術等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青銅器總的造型特點是結構比較嚴謹,這是它的實用性所限制的,它不是純粹的藝術品,不可能有大膽的誇張變形和奇異的結構,實用的功能限制了造型的嚴謹,青銅藝人只能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去追求器型的美化和外在的裝飾。所以,青銅造型首先要追求比例的協調。最明顯的例子是鼎,它的耳、腹、足構成了上、中、下三段,每一段的長度各不相等,但比例協調,視覺上重心處在中段,有一種穩定的平衡感。鼎足的大小與它的高度也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不致過粗和過細。這些比例關系,青銅藝人不一定有嚴格的量化,他們靠的是一種經驗和感覺,感覺上的協調就會讓人有基本的舒適感。

光有協調不一定很美,所以青銅造型還講究變化。同樣是圓鼎、方鼎,每一只都有變化,都有不同,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外部裝飾件的變化,還有器型樣式的變化,如不同形狀的足,不同形狀的腹。圓鼎的腹更是變化多端,有的腹鼓,有的腹直,有的腹垂,有平底腹,也有凹底腹。同一青銅器內各部分也講究變化,避免單調和呆板,而將不同的動物形象塑造成青銅器皿,更是變化無窮。

其次,講究對比統一,講究矛盾搭配。對比統一也是變化的結果。如大與小的對比和搭配、直與曲、剛與柔、靜與動、虛與實、簡與繁等,都可以在一件器具中通過合理的組合形成一種和諧之美。在幾何體加動物飾件的器具中,這種例子很多。如婦好 尊,上有一大一小、一靜一動的兩只 ,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如蓮鶴方壺,凝重的方壺體與鏤空上爬的曲龍及輕盈欲飛的鶴,也是一輕一重,一靜一動,一剛一柔,有一種和諧之美。

所以,結構上的嚴謹比例,樣式上的豐富變化,以及形體上的對比搭配,共同成就了青銅造型之美。

青銅造型藝術,近對秦漢的雕塑(陶俑),遠至明清的陶瓷和家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從青銅雕塑中產生的現實主義精神、青銅紋飾中產生的抽象與神秘,也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心靈。

青銅動物雕塑和人物雕塑的產生,為秦朝誕生兵馬俑雕塑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秦兵馬俑堪稱中國乃至世界雕塑史上空前絕後之作,不僅數量眾多,有七千餘件,同時具有寫實特點,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人物,其個體神態、氣質刻畫,都與外部形體融為一體,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種寫實傳統和技法還是來自於青銅雕塑經驗。

在漢俑注重氣韻的寫意中,我們也能感覺一些青銅動物雕塑的影子,漢俑並不追求對人物純客觀的描寫,不注重身體細部的精雕細刻,只是象征性地、粗輪廓加以描繪,賦予其豐富的感情色彩,傳達出獨特的神韻。1967年出土於陝西歧山賀家村的青銅牛尊,也是這種寫意手法的傑作,此尊整體水牛狀,體態渾圓,四蹄粗壯,頭部前伸,雙目圓睜似在鳴叫,並不見細部輪廓和肌肉特點,牛角和牛頭的處理更有幾何化傾向,但造型傳神可作為漢俑這種寫意藝術的源頭。

青銅紋飾、金文,對後世的書法,山水畫,工藝美術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青銅藝術不僅揭開了中國文明的序幕,也為中國藝術和美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鏈接 >>

      1:青銅的分類

      2:青銅造型的時代特征

      3:青銅的鑄造和裝飾工藝


上一篇:青銅時代

下一篇:青銅造型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