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銅的仿制

17至18世紀,鎳白銅大量傳入歐洲,並被貴為珍品。稱作"中國銀"或"中國白銅", 對西方近代化學工藝曾起過巨大影響。16世紀以後,歐洲的一些化學家、冶金學家開始研究和仿造中國白銅。法國的耶穌會教士杜霍爾德在其1735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中寫道:"最特出的銅是白銅,其色澤和銀一樣,只有中國才有,也只見於雲南省。"

1775年,英國刊行的《年紀》中,有《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貨客勃烈所作奇特的研究及有價值的發現經過實錄》,提到英國要實驗仿造東印度公司從廣州買去的中國白銅。文中說:"在去年夏季,有船從中國駛抵英倫,他(勃烈)又附寄了他自雲南得來的白銅……目的是要在英國手工藝制造和商務促進會秘書摩爾指導下,從事實驗和仿造這種中國白銅。"

在瑞典政府采礦部任監督的化學家恩吉司特朗姆,於1776年發表了一篇研究雲南白銅的論文,樣品分析結果,含鎳量與含銅量為5或6與13或14之比,發現中國白銅是銅鎳鋅三元合金。他聲稱從中國購買此項合金代價甚高,認為瑞典國內某些礦區也有相同的礦物,因此仿造起來應該不很困難。

1822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化學師菲孚發表了他分析雲南白銅的結果,其合金比例為銅40.4%,鎳31.6%,鋅25.4%,鐵2.6%。並說在英國當時還沒有人知道應如何仿制這種中國白銅。

其後一年,英國的湯麥遜首先制出和中國雲南白銅相似的合金。同年,德國的海寧格爾兄弟仿制雲南白銅成功。隨即西方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並將這種合金改名為"德國銀"或"鎳銀",而名副其實的雲南白銅,反而被湮沒無聞了。

當西方國家仿制雲南白銅成功後,我國白銅的出口數量大大減少。至19世紀後期,德銀已取代中國白銅占據了國際市場,中國的白銅礦冶業隨之衰落。

然而全國各地對雲南白銅仍十分喜愛。直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昆明市仍有不少白銅店,其產品色澤光潔,質地軟硬適中,經久耐用,不起浮垢。其中以"江南寶"白銅店最有名氣,產品有水煙袋、旱煙鬥、墨盒、面盆等,尤其面盆最享盛譽,遠銷至江南和京津。解放前,雲南民間嫁女時嫁妝中仍以有白銅面盆為光彩,如果產品是"江南寶"店所制,購買者則更覺榮耀。用過之物價錢仍高出別家產品三四倍。

相關鏈接 >>

      1:白銅的簡介

      2:白銅的分類

      3:白銅的幾種型號


上一篇:白銅與純銀的區分

下一篇:白銅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