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作用

中國古代青銅器不但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所謂藝術欣賞價值是指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很高超,如同一條字、一幅畫,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青銅器的藝術魅力表現在五個方面: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致的紋飾、風格多樣的銘文書體。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豐富、品相繁多。加之用合範法鑄造,一般一範只鑄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銅器,因此件件面貌各異,拓寬了藝術欣賞的視野。尤其是其中精品迭出,看了使人歎為觀止。

例如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殷墟婦好墓出土一件三聯甗,其形制前所未見。以前發現的這種類似現今蒸鍋式的甗都是單體的,而三聯甗則是由並列的三個甑和一個長方形案狀的鬲組成的,猶如長條桌上放著三只帶耳的蒸鍋。案上有三個圈形灶孔,用來承置甑體。不但放置穩當,而且一次能加溫蒸好三鍋飯,可見其構思之奇巧。長方甗架四周飾一圈蟠龍紋,相間有圓渦紋,其下加垂葉紋。甑的雙耳為獸首耳,口沿下有兩道細棱,飾對稱的大夔紋和小圓渦紋。紋飾相當精美。從器上銘文得知它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商王武丁之妃婦好的器物,怪不得如此珍奇。

商代晚期青銅器一向為世人所寶愛。如1975年出土於湖南省醴陵縣獅形山的象尊,精美絕倫。通體作象形,其腹部寬大結實,四足粗壯,踏地有聲;象鼻卷起,略呈反S形。既有凝重感,曲線仍然顯得流暢而不呆板,活脫脫是一頭現實生活中的象的形狀。更為難得的是象尊通體布滿紋飾,主體部位是饕餮紋、夔紋,鼻上飾鱗紋,額上有蛇紋,簡直是一幅優美的立體圖畫。

西周時期也有很多藝術精品,其中以牛尊最具魅力。1967年陝西岐山縣賀家村出土一件牛尊。整體作牛形。牛體渾圓,四蹄粗壯,頭部前伸,雙目圓睜,似在嗚吼,造型十分傳神。尤其別致的是背上開一方口,口上加蓋,蓋與牛背以系環相連。蓋上鑄一立虎,虎四足向前,後身微縮,儼然在捕食。虎瘦勁而凶猛,牛龐大而憨實,兩相對照,令人忍俊不禁。有些器物由於自身用途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如此奇巧,但細細察看,仍然可以體會鑄造者的一片匠心。解放後出土的銘文最長的西周青銅器是牆盤,1976年12月陝西扶風縣莊白村出土。盤為方唇、淺腹、附耳、圈足。造型大方而沉穩。器身通體漆黑發亮,如同新鑄的一般。腹部飾一圈帶狀垂冠分尾長鳥紋,圈足飾寬扁的竊曲紋,紋飾的設計恰恰與器形的寬侈適應,因而給人以流暢、舒展的美感。銘文共284字,鑄於盤內底,共18行。橫豎成行,章法齊整,結構均衡,字形依筆劃繁簡略有錯落,更顯得活潑。筆劃圓潤,起筆收筆皆藏鋒,給人道勁秀美的藝術享受。

商周青銅器秀美多姿的形態、令人眼花繚亂的紋飾,不但為研究上古美術史和造型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而且是現今裝飾藝術很好的借鑒物。

青銅器的曆史價值主要由銘文來體現。我們知道,商周時代距今已很遙遠,由於曆史的變遷,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獻極少,只有《尚書》、《詩經》和《春秋》三傳等書。就是這僅有的一些書籍,經過曆代傳抄,已不是原來的面貌,因此要想根據這些資料對上古曆史有比較真切的認識是很困難的。而青銅器銘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沒有經過後世的修改,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正如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序中所言:"說者每謂足抵《尚書》一篇,然其史料價值殆有過之而無不及。"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 對重大曆史事件的印證

周武王伐紂是重大的曆史事件。關於伐紂的具體日期,《書•牧誓》曰:"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武成》:"粵若來三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鹹劉商王紂。"滅商在甲子日,由於記載十分具體,引發研究者的疑竇。而《逸周書•世俘解》也說:"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於商,則鹹劉商王紂。"《逸周書》曾受到疑古學派的極大懷疑,所以學界對武王是否在甲子日伐商意見分歧。1976年陝西臨澗零口鄉零河西出土西周初年青銅器利簋,銘首曰:"珷征商,惟甲子朝。"從而解決了千百年來的一段懸案。

西周成王時,據文獻記載,曾有遷宅洛邑一事。如《書序》曰:"成王在豐,欲室洛邑。"《史記•周本紀》曰:"成王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複蔔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屯四方入貢道裏均。'作《召誥》、《洛誥》。"不過司馬遷在《周本紀贊》中則認為當時成王仍都豐、鎬,未遷洛邑。但《呂氏春秋》等書也說成王營居於成周。1964年陝西寶雞出土成王時銅器何尊一件,銘文開頭便說"唯王初遷宅於成周。"證實成王確實遷居到洛邑。盡管目前學界還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問世,畢竟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二) 為失載或記載甚少的上古國家提供了寶貴資料

1974年至1981年寶雞市博物館在當地發掘一大批墓葬,出土的有銘銅器顯示它們是西周弓魚國墓葬,但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可見這是文獻失載的一個諸侯國。出土文物表明這個方國具有很高的工藝鑄造技術,如果不是銅器上有銘文,我們無從知道它是哪一國族。

1977年河北平山縣發掘中山王墓,出土中山王舋鼎等眾多精美的青銅器。其中中山王舋鼎銘達469字之多。這是戰國時期最長的銘文,對於研究中山王國曆史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文獻關於中山王國的記載很少,連王室世系也不清楚。而鼎銘等顯示了前後銜接的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從而為深入研究中山國曆史奠定了基礎。

(三) 關於分封制

商周時期,天子為了統治國家,將國土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往下分給各級奴隸主貴族,構成金字塔式的統治層次,有助於維護奴隸制度。文獻中缺少分封時禮儀制度的具體記錄,而銅器銘文中比較詳細。分封時王要賞給諸侯鬯瓚、弓矢、土地和民人。宜侯矢簋顯示康王時仍有分封諸侯之事。

(四) 關於商周軍制與戰爭

據金文可知,西周王室直接控制的軍隊有殷八師、成周八師、西六師。將領出征,其族人隨同出戰。敵方以淮夷、玁狁為主。攻打淮夷的目的之一是收取那裏的賦稅。戰爭的規模很大。據小盂鼎記載,兩次戰役共生擒鬼方酋長四人,馘五千一百餘人,第一次俘人一萬三千八十一人。推算雙方投入兵力在兩萬人以上。勝利之後,要向祖廟獻俘。這些細節都只能靠銘文來獲知。

相關鏈接 >>

      1:青銅器的鑒定

      2:青銅器的紋飾

      3: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


上一篇:青銅器的曆史

下一篇: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