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表現自已會給人壓迫感

我們會誤以爲,只有表現得最好才是可愛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不願意被他人忽略;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不要被人瞧不起;每個人都在尋求生活的意義,而這意義經常存在于別人的評價中,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中。

或許我們太注重別人的評價了,太注重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和位置了。當我們産生過分強烈的要求時,會故意制造各種"聲音"。由于擔心別人沒有聽到,就讓"聲音"特別響亮震耳。即使這樣,自己仍然感到不滿足,仍然擔心會被輕視和忽略。這麽強大刺耳的聲音,在別人聽起來就成爲壹種"噪音"。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小的時候,特別是兩三歲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會使用"我"這樣的代詞。那時候,他的自我價值就是媽媽的誇贊,爸爸的微笑。在大人們聊天的時候,孩子也會插上壹句嘴,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大家的笑聲中,孩子會感到自己很可愛,因此也會認定自己是可愛的。

如果孩子想參與的時候,爸爸媽媽說: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孩子可能就去玩自己的了。如果很長時間,父母都沒有注意到他,他就會故意制造壹些聲音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拿錘子在凳子上砸,越砸越響,直到大人呵斥他停下爲止。如果大人又去忙別的,孩子還會繼續砸,直到再次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其實,孩子並不覺得砸凳子有多麽好玩,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別人關注到他的存在。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對孩子嚴加批評,會使孩子在幼小的心靈上産生自卑心理,認爲自己不夠可愛,怕犯錯誤,長大後不敢主動與他人交往,或出現社交焦慮———內心特別希望能夠給別人壹個好印象,可是又怕自己做不好。怕別人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

而對孩子的漠視,比過度批評更加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漠視會讓孩子感到無依無靠,無法與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壹部分孩子關閉了與人交往的心靈之門,而另壹部分孩子,由于渴望被關注和重視,在長大以後,他們總是想用各種手段吸引別人的注意。可是,由于他們從小沒有學會如何現實地與人打交道,過度地渴望他人的重視和關注,惟恐被忽視。所以,他們在成年後與他人交往時,就會顯得比較自我中心,總要通過壹些幼稚的手段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渴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充分展示個人風采。但我們要注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的表現要恰如其分。我們會誤以爲,只有表現得最好才是可愛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想想我們心中那些可愛的人,常常是不完美的。

要明白,自己在所有方面、每時每刻都超過別人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如果按照這樣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會時刻生活在疲憊之中,同時也會讓別人産生壓迫感。因爲這樣做不僅是在表現自己,也是在壓制他人、否認他人的存在和價值。"做得好"不是故意表現出來的,不是演給別人看的。需要我們紮紮實實地去做事情,自然而然地去表現。或者說,當我們不刻意去裝扮、表現自己的時候,才是最佳的表現。

現代人比較注重人際關系的技巧,卻最容易忽略人際交往的基本的原則:平等與相互尊重。如果在人際交往中,總想通過高超的技巧來戰勝別人、征服別人、壓制別人的話,結果經常是事與願違,造成身邊的人都紛紛離去,不再與我們做朋友。

壹種有效的做法是:在自己爭取表現機會的同時,也要注意給別人機會。不僅要當壹個發言者,也要耐心傾聽別人,讓人感到被尊重和接納。人的尊重和價值是在人際互動之中實現的,而不是自己****表現的結果。

此外,還要注意對別人的講話及時回應,並對他人說得好的地方給以肯定和鼓勵,哪怕只是壹個會意的微笑。當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相悖時,我們也要先肯定他說得好的、正確的方面,再談自己的觀點,並隨時注意別人對此的反應和想法。如果看到別人有話要說,壹定要讓他表達,然後自己再說。

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採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