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制品增值稅和退稅析疑
1、增值稅稅率目前有17%,13%,6%和0幾種,具體那些屬于各自的稅率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2、增值稅計算方法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舉例說明如下:
B企業從A企業購進壹批鎢制品,鎢制品價值爲100元(不含稅),則B企業應該支付給A企業117元(含稅)(鎢制品價值100元及增值稅100X17%=17),此時A實得100元,另17元交給了[url=]稅務局[url]。然後B企業經過加工後以200元(不含稅)賣給C企業,此時C企業應付給B企業234元(含稅)(鎢制品價值200加上增值稅200X17%=34)。此時套用上述公式爲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17(A企業已交)=17(B企業在將鎢制品賣給C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3、退稅計算方法繼續套用上面的例子
假如C企業爲國家規定實行先征後退原則的外貿企業,他把這批鎢制品加工後外貿,外貿FOB價爲300(已折成人民幣)(不含稅),此時他要交納的增值稅爲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鎢制品外貿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外貿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爲(假設退稅率爲17%)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7%=51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爲成本=[url=]進價[url]+所交增值稅=234+17=251
收入=[url=]賣價[url]+所退增值稅=300+51=351
利潤=收入-成本=351-251=100
如果退稅率爲15%則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爲成本=進價+所交增值稅=234+17=251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45=345
利潤=收入-成本=345-251=94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潤。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額,應用公式也可得出這個結果。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url=]外彙牌價[url]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假設C爲則根據國家規定,實行"免,抵,退"原則外貿企業,加工後自己外貿,外貿FOB價300(已折成人民幣)(不含稅)。本來要向上述那樣先交納增值稅如下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鎢制品外貿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但根據"免,抵,退"中的"免",外貿企業的最後壹道增值環節免征增值稅,所以不用交納這17元增值稅。鎢制品外貿後,C企業依法向稅務機關退稅,根據"免,抵,退"中的"抵",假如退稅稅率爲17%,C企業可以抵扣的稅額爲34(前面環節所交的增值稅),而不是51,因爲最後壹道環節的17元沒有交,根據"不交不退"原則,這17不給予退。這34元就是C企業實得的退稅額,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爲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334-234=100
假如退稅稅率爲15%,此時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額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外彙牌價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爲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不予抵扣額=334-234-6=94
大家可以看出,其實不予抵扣額就是當退稅稅率小于增值稅稅率時産生的差額。根據MAX的提醒補充:外貿公司退稅使用這個公式:應退稅額=購迸鎢制品的進項金額×退稅率,而不是前述的"先征後退"或"免,抵,退"那麽複雜的公式。外貿工廠和外貿企業最終的退稅額有可能不同,也有可能不同,舉例說明如下:
C是外貿公司,它購進是234,外貿也是234(不加價),則套用這個公式的結果是應退稅額=購迸鎢制品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7%=34
使用"先征後退"公式計算如下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34(B企業已交)=0(C企業在將鎢制品外貿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外貿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爲(假設退稅率爲17%)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200X17%=34(與上述方法結果相同)但此時如果加價且退稅率爲15%的話,結果就不同,
C是外貿公司,它以234購進,以300外貿,套用公式爲應退稅額=購迸鎢制品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5%=30
使用先征後退公式計算爲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鎢制品外貿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外貿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爲(假設退稅率爲15%)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實際得到45-17=28(30),結果不同了,少收入2元,這兩元其實就是最後壹道環節産生增值(300-200=100)後的不予抵扣額=100X(17%-15%)=2。所以無論實行"先征後退"還是"免,抵,退",所得的結果是壹樣的,但是"先征後退"的缺點在于企業要先交納增值稅,而且要等到下壹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稅退回,而"免,抵,退"則可以每個月從內銷應繳稅額中扣除,不存在退不回來和擠占流動資金的問題。
C是外貿公司,它購進是234,外貿也是234(不加價),則套用這個公式的結果是應退稅額=購迸鎢制品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7%=34(這裏爲什麽不是234因爲根據妳說的外貿234,即FOB234吧)使用"先征後退"公式計算如下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34(B企業已交)=0(C企業在將鎢制品外貿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外貿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爲(假設退稅率爲17%)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200X17%=34(與上述方法結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