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矿床类型(第三页)

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铜镍矿床既是我国镍矿资源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铜矿重要类型之一。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7.5%。

该类型矿床成矿环境主要产于拉张构造环境,受古大陆边缘或微陆块之间拉张裂陷带控制,在拉张应力支配下,岩石圈变薄甚至破裂,引起地幔上涌,而导致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石在地壳浅成环境侵位。赋矿岩石系列主要是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如吉林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矿、新疆黄山铜镍矿、四川力马河铜镍矿;超镁铁质 岩,如甘肃金川铜镍矿、吉林红旗岭7号岩体铜镍矿;镁铁质岩,如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

成矿时代,主要是早、中元古代和中、晚古生代。如吉林赤柏松铜镍矿床为古元古代2242.5Ma;甘肃金川铜镍矿床为中元古代1509~1526Ma;吉 林红旗岭7号岩体铜镍矿床为晚古生代231~350Ma、四川力马河铜镍矿床322~353Ma、新疆喀拉通克306~284Ma;新疆黄山铜镍矿为中晚 古生代270~390Ma。

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与国外同类型或类似类型有矿不同。岩体小,含矿率高。

5.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

这类矿床是指以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为容矿围岩的层状铜矿床,容矿岩石既有完全正常的沉积岩建造,也包括有凝灰岩和火山凝灰物质(火山物质含量一般不高于50%)的喷出沉积建造。

对该类型矿床的命名和亚类划分以及若干矿床归类在我国矿床地质界尚不一致。如在层控矿床分类中,涂光炽等(1984)将我国沉积岩铜矿分两类:①沉积-变 质型:如古元古代的横岭关、中元古代的篦子沟等铜矿,早古生代的李伍铜矿;②沉积改造型:如中(新)元古代的霍各乞、东川-易门等铜矿,白垩纪的滇中砂岩 铜矿。

王之田(1988)以容矿建造结合矿床成因分类原则划分中国铜矿类型,将该类型铜矿命为"海相沉积(变质)岩型"(包括中、新元古代冒地槽环境成矿 的东川、易门、通安、霍各乞、炭窑口、胡家峪、篦子沟)。

《中国矿床》(1989)提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将该类型矿床命名为"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并 按容矿围岩性质划分三个亚类:①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建造型铜矿床;②碳酸盐岩建造型铜矿床;③陆相含铜砂岩型铜矿床。芮宗瑶等(1993)以容矿岩石为基 础,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提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将该类型矿床划为"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并分为三个亚类:①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床;②陆相杂色岩 型铜矿床;③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床。

上述各家的分类,尽管亚类划分和命名尚不一致,但对这类矿床总体上都划归是沉积岩容矿,或称之为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即以前通称的"沉积(变质)岩型" 铜矿。这类矿床从国内外若干矿床实例来看,一般规模较大,品位较富,伴生组分亦多,矿床经济价值巨大,也是我国铜矿主要类型之一,探明的储量占全国铜矿储 量的8%。其中,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占4%,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占2.5%,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占1.5%。

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床(《中国矿床》称碳酸盐岩建造型铜矿 床)。主要产于康滇中元古代昆阳裂谷环境,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东川、易门等铜矿床。这类矿床主要地质特征是,矿床产于特定的层位,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 透镜状,矿石构造主要呈马尾丝状、浸染状和团块状,矿床规模巨大,详见下述的典型矿床实例东川铜矿田。

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床(《中国矿床》称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建造型铜矿床)。所谓海相黑色岩系主要是指黑色细碎屑岩、粘土质岩、白云质岩组成的岩系,含有丰富 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和有机质等。其中有一部分岩层和矿层是直接通过海底流出来的热水化学沉积形成的,称之热水化学沉积岩(喷气岩)。

这类矿床主要成矿特征是: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代,成矿环境主要为裂谷或裂陷槽;容矿岩石为海相细碎屑岩-粘土岩-白云岩,通常黑色;矿体形态多为层状、似层状,产于较固 定的层位;矿石建造主要是铜和铜多金属矿组合。代表性的矿床有山西中条山蓖子沟、胡家峪铜矿床和内蒙古狼山地区的霍各乞、炭窑口等铜铅锌矿床。

蓖子沟、胡家峪等矿床的含矿层位,位于中元古界中条山群余家山组白云质大理岩与蓖子沟组黑色片岩之间。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具有明显的层纹状构造。 篦子沟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质大理岩、钠长石-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和石英-白云质大理岩。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 石英钠长岩、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质大理岩、钠长石-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及角砾岩;老宝滩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也是中元古代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另一个重要成区,称为狼山-渣尔泰多金属矿带。西部含矿岩系统称为狼山群;东部含矿岩系统称为渣尔 泰群。铜储量主要集中于矿带的西部,如霍各乞、炭窑口等铜铅锌矿床。矿带的东部主要以锌(铅)-黄铁矿为主,如甲生盘、山片沟等矿床。

6.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床

《中国矿床》称陆相含铜砂岩型铜矿床。这类矿床通常称为红层铜矿。该类型铜矿,目前虽然探明的储量不多,仅占全国铜矿储量的1.5%,但铜品位较高,以富 矿为主,铜品位1.11%~1.81%,并伴生富银、富硒等元素,有的矿床可圈出独立的银矿体和硒矿体,具有开采经济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值得 重视勘查与开发。

目前,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简称红盆地)。主要成矿地质特征:①陆相含矿杂色岩建造具有独特的 结构,通常下部为含煤建造,中部为含铜建造,上部为膏盐建造;②矿床分布于供给矿源的陆源剥蚀区一侧的红层盆地边缘;③矿体产于紫浅交互带浅色带一侧;④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⑤矿体中金属矿物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紫色一侧到浅色一侧矿物的变化为自然铜矿带→辉铜矿(硒铜矿)带→斑铜矿带→黄铜矿带→黄铁 矿带;⑥含矿层迁移特征,向盆地沉降中心方向逐渐抬高;⑦工业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白垩纪和第三纪。

有代表性的矿床:四川会理大同厂中生代红盆地接受 来自康滇地轴富铜陆源剥蚀区带来的碎屑补给,在白垩纪河床相砾岩和砂岩层中形成大中型砂砾岩型铜矿。云南滇中中生代红盆地的北部边缘由于得到康滇地轴富铜 陆源碎屑物的补给,因此形成了许多的砂岩铜矿,如大姚县六苴铜矿(中型)、大村铜矿(中型),牟定县郝家河铜矿(中型)以及清水河、杨家山、青龙厂等铜矿 床。湖南衡阳中-新生代红盆地的南缘由于得到来自南岭富铜富铀陆源剥蚀区的补给,在第三系杂色砂岩中形成的车江铜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链接 >>

      1:铜矿床分类

      2:铜矿地理分布

      3:铜矿资源特点


上一篇:铜矿与环境保护

下一篇:铜矿矿床的勘探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