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来源

青铜,是铜与锡、铅等矿物质的人工合金,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铜铅合金称为铅青铜,其他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等。青铜最初的颜色并非绿色,而是金黄色,只是深埋地底氧化之后生出一层青绿色的铜锈,故称之为青铜。

从考古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尚未发现有铜矿开采和冶炼遗址,各种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大都只是铸铜作坊,规模也相当大。一些文献如《史记》虽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但这些地名已不可考。从我国矿产分布看,铜锡矿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游、云南、甘肃金川等地,夏商周所在的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地区铜锡资源十分匮乏,所以中原发达的青铜文明背后,一直存在着一个铜源之谜。又如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合金成份中没有微量锌,无锌伴生的铅矿在四川没有发现过,且中原地区多使用含锌铅矿,古蜀人从何处获得它?三星堆的铜源也是一个迷。

据研究,中原地区的铜锡原料可能一部分来自江南地区。《尚书•禹贡》曾记载九州各地区上贡特产给禹,扬州(今东南大部)荆州(今长江中游)进奉的供品都有"金三品",《周礼•考工记》也盛赞"吴越之金(铜)锡,此材之美者也",还赞叹吴越之剑的精美,又说越地人人皆能作形似锄头的农具,无需专门家族来铸。江南盛产铜锡,至迟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地妇孺皆知的常识了,其他如《诗经》、《越绝书》等都有大量关于江南金(铜)锡的记载,而中原地区获得江南铜矿的方式,据研究主要有各地纳贡、战争缴获、民间非法贸易、赠送、进献等。

用战争的方式获取铜材铸造青铜礼器是诸侯们的"惯用手段"。而当中原王朝衰败,诸侯不朝不贡时,王室常常动用武力征讨,强迫诸侯或方国继续贡铜,这在过伯簋、史墙盘等众多青铜器铭文中都有确切记载,这些武力征讨而获得大量"俘金"的地区都在江南。而殷墟妇好墓有6件青铜器,经铅同位素分析法,也证明其原料可能来自湖北铜绿山古铜矿。

古代铜矿石的开采在商代已经初具规模,这从商代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可以得到反证。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古铜矿采冶遗址多分布在长江中游、下游的沿江铜矿带,中游主要有江西瑞昌铜岭,湖北大冶铜绿山,下游主要有安徽铜陵。这些古铜矿开采地至今仍是重要的产铜地。

细说长江下游的安徽铜陵,此地比较有规模的古铜矿采冶遗址有铜陵铜官山、凤凰山、南陵大工山、大元岭等地。从部分遗址中出土了冰铜锭,这是硫化铜冶炼的遗物,经研究证明,至迟在西周时期,皖南已掌握了硫化矿的炼铜技术,这是一种更复杂的火法炼铜工艺,需要将硫化铜矿石先经焙烧,精选才能入炉熔炼成冰铜,再将其吹炼成粗铜,而原先一般工艺是将富铜的氧化铜矿石在高温下直接炼成粗铜,技术相对简单,氧化铜矿一般蕴藏在地表,易于开采,但蕴藏量有限,而铜矿大部分是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于深层,故硫化铜冶炼技术使更多深层的铜矿得以开采和利用,保证了铜料供应。

铜陵地区的古铜矿遗址经历了商周直至汉唐,延续达二千年之久。

通过露出地表的铜矿石颜色来进行找矿,是古代普遍采用的找矿方式。

铜矿石特别是孔雀石等铜矿物都有着惹人喜爱的色泽,自然而然容易引起早期人类的注意,对于露出地表的露天铜矿,更是如此。《大冶县志》曾描述铜绿山"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此外《管子•地数篇》也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金属共生的关系来找矿的经验,如"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兹(磁)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赫者,下有铁"。

铜矿石分为氧化铜和硫化铜,氧化铜矿石的冶炼是用木材制成木炭,在炼炉内用木炭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就可直接还原出金属铜。古代冶炼的铜矿石一般是属于氧化铜的孔雀石。

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皖南就有了硫化铜矿的冶炼。矿石先要进行烧结,逐个脱去部分硫,再将这些烧结块弄碎,入炉熔炼后再经过几次粉碎,再反复熔炼,才能炼出生铜。矿石冶炼出来后,一般是制成一定规格的铜锭,再运往各地铸造。整个熔炼周期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相关链接 >>

      1:青铜的文化

      2:青铜的冶铸史

      3:青铜的铸造遗址


上一篇:青铜的简介

下一篇:青铜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