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勘探程序与勘探类型
中国铜矿勘探程序按工作阶段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在勘探过程中执行勘探规范,50年代是参考原苏联的规范进行的。60 年代以后,总结了我国铜矿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的经验,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和采选冶技术水平,1963年制定并颁发了中国铜矿勘探规范,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 总结了经验,对原规范作了修改,于1981年5月由地质部、冶金工业部联合颁布铜矿地质勘探规范。对铜矿的工业要求、矿床勘探研究程序、勘探类型、勘探工 程密度、工作质量要求、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等均有明确规定。
铜矿勘探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主要矿体规模大小、形态、厚度的稳定程度和主要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等地质因素来划分的,同时也考虑成矿后的构造和岩浆侵入活动的破坏程度等地质因素,将中国铜矿床的勘探类型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规模巨大,形态简单,厚度稳定至较稳定,主要组分分布均匀至较均匀的层状、巨大透镜状矿体。此类型以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为代表。
第二类: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至较简单,厚度较稳定,主要组分分布较均匀的似层状、大透镜状矿体。此类型以云南易门狮子山沉积变质岩层状铜矿为代表。
第三类:规模中等到大,形态较简单至复杂,厚度较稳定至不稳定,主要组分分布较均匀至不均匀的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矿体。此类型以安徽铜官山夕卡岩型铜矿为代表。
第四类: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至很复杂,厚度较稳定至不稳定,主要组分分布较均匀至不均匀的透镜状、脉状、扁豆状、囊状矿体。此类型以安徽狮子山夕卡岩型铜矿为代表。
第五类:规模小,形态很复杂,厚度较稳定至很不稳定,主要组分分布较均匀至很不均匀的小透镜状、小囊状、小扁豆状、筒状矿体。此类型以辽宁华铜夕卡岩型铜矿为代表。
勘探工程密度,是指按一定几何形网来布置勘探工程,控制矿体,用以计算相应级别储量所需要的工程间距。在总结我国铜矿床勘探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颁发 的《铜矿地质勘探规范》提出的各勘探类型相应的勘探工程密度,用于确定各矿区勘探类型、勘探工程密度和选择勘探手段时的参考。
相关链接 >>
上一篇: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