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乐器)

中国是礼乐之邦,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是古代礼乐的重要物质载体。青铜乐器主要有铃、铙、钲、钟、鎛、錞于、铎、鼓等。

铙,流行于商周时期。主要用途有两种:一是战争中退军时敲击,指示停止攻击;二是祭祀和宴乐时配合其他乐器击奏打节拍。形似铃而稍大,横阔竖短或横竖相当,上部为直口或稍凹的弧形口,体内中空,底部正中有管状短柄,柄中空可插木把。器表多饰兽面纹,也有的在铙体边缘或内部刻画虎、象、鱼等动物形象。使用时口部朝上,一手执柄,另一手执棒敲击。以大小不同的3个或5个为一组。

青铜铙
青铜铙

鼓,流行于商至汉代。常用于指挥战争,也用于乐舞宴享。中原地区出土的铜鼓很少,形状为横置的长圆筒形。顶部有两头高、中部低的枕形座,用以插杆饰。鼓身两侧蒙罩革制鼓面,周缘有钉鼓面的钉纹,下部有四足。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量出土铜鼓。这些铜鼓整体用铜制作,鼓面雕铸有精美的花纹。鼓身中空,两侧有环耳,腰部略细,无底。演奏时,一般直接放在地上,也有悬挂在鼓架上的。

青铜鼓
青铜鼓

又名丁宁、金鼓。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南方的徐、楚等国。形似铙,但较铙高大,呈微下凹的弧形,两角尖锐,底部中央为管状短柄,柄中空与钲体相通。使用时口部向上,铜柄插入带有底座的木把之上,以棒敲击。

钟,由铙发展而成,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有甬钟、纽钟和鎛钟之分。最早出现的是甬钟,它的基本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钟顶有悬柄,钟壁有兽面纹和乳钉装饰,钟口为凹弧式口。使用方法是口朝下悬挂在钟架上,以槌敲击。钟的各部位均有特定名称,悬挂钟的柄部称"甬",甬顶称"衡",甬中段突出部分称"旋",旋的上孔称"干",钟顶称"舞"。钟壁中上部突出的乳钉称"枚",枚顶部称"景",枚与枚之间的竖条间隔部分称"钲",枚的上下横向间隔部分称"篆"。钟壁下部称"鼓",弧式口称"于",弧口的两个角称"铣"。甬钟的甬侧有旋,是斜挂在钟架上的。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纽钟,形状与甬钟大体相同,只是将悬挂的"甬"改为半圆形纽,直挂在钟架上。鎛钟钟顶作扁圆纽或伏兽形纽,下口平直。商代以后,器乐演奏时钟往往成组出现,每组由3枚至数十枚不等,称为编钟。

青铜编钟
青铜钟

相关链接 >>

      1:青铜器(食器)

      2:青铜器(酒器)

      3:青铜器(水器)


上一篇:青铜器(鼎)

下一篇:青铜器(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