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铜镜)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

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铜镜发现,随后西周春秋时期的铜镜得以确认。这时期的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很窄的钮,并有几何形或鸟兽形装饰。

战国两汉时期,铜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此时的铜镜背面常有各种不同的铸塑装饰物如虎、龙等。还有的铜镜铸有篆书阳文,这对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史有参考作用。

唐代是铜镜制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钮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体丰富多彩,制作水准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唐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见不到铜镜流传了,这可能与玻璃镜制镜技术的输入及流行有关。

铜镜是古人用来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直到清代玻璃镜普及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既是实用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被视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历来受到古玩收藏者的垂青。

齐家文化至南北朝铜镜

从齐家文化到西周时期的铜镜,合金均为青铜,质地粗糙。镜全为圆形,一般直径为6至7厘米;厚为0.2至0.4厘米。镜纽较小,且多为弓形纽,无纽座。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居多,而有纹饰者以几何纹为土。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形制轻巧,多圆形,少数为方形。镜的厚度在0.1至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也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极其丰富多彩,除素面的外,也有单层或双层花纹。

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镜纽主要为半圆形,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纽又加高加大。均有纽座。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汉镜纹饰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卜的锯齿纹、双线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均为圆形,镜正面明显外凸,呈弧形,背面内凹。胎质较汉镜要轻薄,镜体也大为减小。南朝还出现了小型镜,一般直径为5厘米左右,镜纽最大特点是矮扁,顶部尽平,铜镜纹饰主要沿用汉镜的风格。

隋唐铜镜

隋镜镜面大,壁厚,最大直径达33厘米,造型均为圆形。半圆形纽,较唐镜要丰满,皆有纽座,多为连珠纹和柿蒂纹。镜缘高平向外略有斜坡,缘内侧多饰锯齿纹一周。隋镜纹饰繁缛工整,图案多四方配置,讲求对称,并设置有界格,大致可分为3类,即四兽纹、十二生肖纹及四神十二生肖纹。

唐镜外观厚实,表面多呈银白色、黑褐色(俗称"黑漆古")和深绿色(俗称"绿漆古")。造型除传统的方、圆形外,又创新出了八瓣菱花形、八瓣葵花形、委角方形、亚字形、八棱形。镜纽以半圆形纽为主,并有兽形纽、方形纽、树枝形纽。镜缘多呈斜面内倾,并饰花纹。唐初,镜缘装饰有忍冬、卷草纹;唐中晚期,多饰水波纹、重瓣花纹、花枝纹和流云纹等。唐镜背面的装饰图案,偏重于自由写实或故事,表现手法也由繁乱纷杂而转为清鲜优雅。唐初期,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造型丰腴、活泼,最引入注目的是海兽葡萄纹镜,它以高浮雕葡萄为主题,间饰海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纹饰华丽而繁缛。此外还有宝相花纹,它是一种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艺术处理,变成的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唐中期,铜镜的纹饰,格调新颖,题材广泛,主要流行对鸟纹、蟠龙纹以及人物故事图案。唐后期,铜镜的纹饰趋于简单、粗拙,失去了盛唐时期富丽堂皇的风格。这时期,含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特别盛行,有道教意味的纹样,以八卦为主纹,配以附录、星象和干支;具有佛教色彩,佛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的万字标志也被用作纹饰。唐镜铭文十分规整,字体多为正楷,字形扩大,字文清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骈体铭文。铭文依据意义可分为两种:一是歌颂赞美铭文,均为韵语,多四言、五言及少数长短句,其长者达数百字;二是宗教铭文,多配山川、日月、干支、十二辰图文。

五代至元代铜镜

五代十国铜镜造型主要有圆形、葵花形,亦有方形和方形委角的。纹饰除四灵八卦纹外,尚有花鸟纹和花朵纹图案。一般铜镜为素面,有的镜上铸有吉祥语或作坊铸工名。

宋镜造型仍继承唐代多样化的风格,并创出了一些新式样。纽制变小,纽弓窄而孔显大,纽顶趋平。无纽座、圆纽座和花瓣纽座居多。镜缘主要有两种:一种较宽,里厚向外缓坡;另一种为窄边,比较方正。带柄镜的镜缘与镜柄的凸边连成一气。宋镜大致自北宋政和年间开始出现铭文,铭文绝大多数为商标铭记,多置于镜纽一侧的方格内。

辽代铜镜在形制上,主要有圆形、"亚"字形和葵花形,此外还有八角形。在纹饰上,主要有双鱼纹、八卦纹、童子戏花纹、荷花纹、连钱纹和牡丹龟背纹等。辽镜上也见有吉祥语句,不仅有汉字,还有契丹字。

金镜造型常见的主要有圆形、菱花形和带柄镜等。镜纽以圆纽为多,纽上部较尖,尖顶为平面。镜缘多外薄里厚,与宋镜特征相仿。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的特征是:在圆形镜边缘内侧常铸有一个二层台,二层台有宽有窄,宽者上面多饰有花纹或铸有铭文。金代铜镜铭文意义渐乏趣味,偏重实用,惟有特殊情况,则为阴刻、边刻、地名、官名。

元代铜镜一般可以说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式样较少,除流行的圆形和圆形带柄镜外,早期常见的还有菱花形和葵花形镜,与金镜不同,它仍保留着宋镜六分法的形制。元镜镜缘多为素宽缘,里厚外薄,里直外坡。镜纽多为半圆形纽,较之宋金时期的镜纽要大。纽座主要有方形和圆形纽座两种。另外,无纽座铜镜此时仍占有很大比例。元镜纹饰有浅浮雕和浮雕两种。元代前期铜镜均无铭文,后期铭文内容也较简单,纪年铭文多绕纽配置。

明清仿古铜镜

明代仿古铜镜的铅质比宋,金好,质细,表面多呈灰白色,但无汉唐铜镜的那种光泽。仿制的唐镜多有铭文,内区大于外区;而宋代仿制铜镜则正好相反。明代仿制的唐镜镜纽,比宋仿要大;纽顶多磨平,这是因为铸造时铜汁从此孔道流入,冷却后需打磨才能平整。唐以前铜镜纽绝无平顶,当时铜汁从范边流入范内。铸造方法的变更,为我们提供了断代的依据。明代仿汉唐铜镜,有的在装饰上明显具有本时代的特征。如明仿昭明镜的形制,却去掉纹饰变为素镜,再于纽至边缘的区间铸以铭文;仿唐重轮镜往往将中间的弦纹移到镜子的边缘,以便于内区铸以醒目的铭文;仿唐素圆镜上也多添铸铭文。

清代仿制铜镜比明代还要精细,而且数量增多,并首次出现了宫廷仿制的铜镜。乾隆年间,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照本仿制了一批汉唐铜镜,主要有仿汉"鸟兽规矩纹镜"、"八乳禽兽纹镜";仿隋"十二辰镜";仿唐"瑞兽鸾鸟镜"、"四神规矩纹镜"、"双鸾纹镜"、"盘龙纹镜"。清官仿制的铜镜,铜质为铅灰色,镜正面多仍可光亮鉴人。民间仿制的铜镜,铜质则为白中闪黄。清仿铜镜,特别是宫廷仿制的铜镜,多照本模仿古镜,大体与原器整体造型一致,但棱角分明,厚重压手。清仿铜镜只重形似,而在装饰上,常常添枝加叶或随意变化。如仿汉铜镜,不仅镜体加厚许多,而且镜纽铸成很小的鼻纽,图案纹饰变形、走样,实际已流于不伦不类。

相关链接 >>

      1:青铜器(兵器)

      2:青铜器(乐器)

      3:青铜器(水器)


上一篇:青铜器(杂器)

下一篇:青铜器(古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