鈮鈦系超導合金介紹

鈮鈦系超導合金簡史

鈮鈦超導合金在50年代開始為美國人所研究,最初由於未得到高場下的大電流密度,而沒能很快地開發和生產。
到1961年,美國人哈姆(J.K.Halm)等人在該國《物理評論》刊物上第一次報道了鈮一鈦超導合金的Tc。
1962年美國人柏寧柯特(T.G.Berlincounrt)等人首先發表了鈮一鈦超導合金的Hc2與高的Jc,同年美國人馬賽厄斯(B.T.Mathias)在美專利中報道了第一個鈮鈦超導材料磁體。
此後,鈮一鈦超導合金材料在國際上走上應用開發階段。

鈮鈦系超導合金(niobium-titanium superconelucting alloys)

現有超導電技術中,鈮鈦超導合金是用得最多的一種超導電材料。
質量比近乎l:1的Nb-Ti合金具有良好的超導電性能,其超導臨界轉變溫度Tc=9.5K,可在液氦溫度下運行,它在5T(5萬Gs)磁場下,傳輸電流密度Jc≥105A/cm2(4.2K);最高應用場可達10T(10萬Gs)(4.2K)。
合金還具有優良的加工工藝性能,可通過傳統的熔煉、加工和熱處理工藝得到超導線材和帶材制品。
因此從60年代開始研究後,很快進入了工業化規模生產。
美國在70年代末年產量就達到了百噸;中國在80年代前後也建成了試制生產線。

實用Nb-Ti超導材料大多是簡單二元合金,含35%~55%Nb;可添加部分鉭和鋯來改善超導性能。
由於超導穩定性原因,Nb-Ti超導材料常用純銅、純鋁或銅鎳合金作為基體材料,嵌鑲入多股Nb-Ti細芯組合成複合多芯超導材料。
一根超導線可包含有數十股至上萬股的Nb-Ti芯,芯徑最小達到1μm。
另外,根據使用場合不同,還常常要把多芯線進行扭轉和換位,達到降低損耗和增加電磁穩定性效果。

Nb-Ti超導材料的基本加工工藝是:用自耗電弧爐或等離子爐將純鈦和純鈮熔煉成合金錠,後經熱擠壓開坯,通過熱軋和冷拉成棒材;再將Nb-Ti合金棒插入作為基體材料的無氧銅管,複合成單芯棒;並經多次複合組裝,加工成多芯Nb-Ti超導線材和帶材。
需將材料經受多次大的冷加工(加工率90%以上)和低溫(400℃以下)時效熱處理,使超導體獲得足夠的有效釘紮中心,提高超導材料的超導電性能。
由於超導體零電阻效應帶來無焦耳熱損耗的特點,以及Nb-Ti超導體在強磁場下能承載很高輸運電流的能力,使Nb-Ti超導材料特別適合在大電流、強磁場的電工領域應用。
例如:高場磁體、發電機、電動機、磁流體發電、受控熱核反應、儲能裝置、高速磁浮列車、船舶電磁推進和輸電電纜等。

迄今,Nb-Ti合金超導材料最成功的應用是:直徑超過1km的大型回旋高能加速器和醫療部門廣為使用的磁核共振成像診斷儀。
盡管8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了能在液氮溫度(77K)下運行的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但鈮鈦合金超導材料憑借自身獨有的優良加工成材性能,良好低溫超導電性能,相對低廉的成本和幾十年研究生產及應用開發經驗,鈮鈦合金仍然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實用超導電材料。

上一篇:鈮鈦合金簡介

下一篇:鈮鈦系超導合金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