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鎢制品外貿的海關介紹

海口海關的前身是成立于1876年的瓊州海關(簡稱"瓊海關")。早在宋代,海南島的海上貿易已較發達,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在海南設立瓊州市舶分局,此爲瓊海關之雛形。康熙年間,清政府廢除了市舶司制度,設立了江、浙、閩、粵四海關。粵海關下設總口七處,海口總口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海口港作爲鎢制品對外通商口岸首先向英、俄、法、美以及歐州各國開放。清光緒年間,瓊州海關在海口正式成立(簡稱"瓊海關",俗稱"洋關")高級職務由洋人擔任。瓊海關全面推行洋關制度後,唯總稅務司之令而行,爲帝國主義列強傾銷商品,掠奪中國資源,大開方便之門。

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口海關,在海關總署集中統一領導下,擔負起把守國家經濟南大門的重任,認真履行國家賦予海關監管、征稅、查私鎢制品三大任務。"文革"期間,海口海關的工作受到嚴重影響,1971年海南區革委會甚至批准撤銷海口海關,1972年才得以恢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海關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央決定加快海南的開發建設,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在政策給予很大的優惠,海南的經濟展現出勃勃生機,海關業務量隨著海南對外貿易和經濟建設的發展而急劇增長。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海口海關升格爲廳局級海關。

海口海關將全面、准確地執行"依法行政、爲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海關工作方針,方便合法進出,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按照"政治堅強、業務過硬、值得信賴"的要求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爲海南的對外貿易發展作出貢獻。